党徽闪耀在科研一线--我的成长之路
农药中心 陈郭芹
时光荏苒,岁月如梭。仿佛我昨天才从大学的校门踏入社会,而现在已是我来到海利公司工作的第八个年头。这八年,我见证了海利在党的领导下蓬勃发展,也亲历了个人在党组织培养下的蜕变成长。
作为公司重点培养的青年党员,我始终牢记"科技报国"的初心使命。在参与吡唑嘧菌酯、高品丁硫克百威、精草铵膦等重点项目研发过程中,我深切体会到党员应有的责任担当,更让我明白了什么是"关键时刻站得出来"。
在这些年里,我有了很多“第一次”。作为工艺人员第一次在研究院实验室展开小试研究工作,去常德公司参加吡唑嘧菌酯合成中试项目。作为分析人员第一次参与丁硫的小试分析工作,参与常德和贵溪公司高品丁硫的试生产工作,参与常德光气项目的分析工作等等,这一次次新经历激励着我不断学习,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,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记忆中最深刻的是在常德公司参与吡唑嘧菌酯中试的那个盛夏。第一次走进车间,错综复杂的反应釜和管道让我这个新人目不暇接。近40度的高温下,简陋的车间像个蒸笼,但团队的每一位同事都坚守岗位,毫无怨言,大家团结一心,将设备反复修改,力求将安全性和密封性做到最好,尽可能降低试验的风险。从工艺转向分析岗位,我深知"数据就是工艺的眼睛"。面对FMC公司对丁硫原药近乎苛刻的杂质指标要求,我白天泡在实验室反复测试数据,晚上查阅专业资料,分析了上千组数据。我深刻体会到:准确的数据背后,是科研工作者对质量的执着追求。经过大家的努力,终于生产出合格和稳定的高品丁硫克百威产品。这种经历过多次失败后获得成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溢于言表。“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”,在分析这条路上,我将继续以精益求精的态度,为公司产品质量保驾护航。
今年是我在常德做小试项目的第三年,是充满挑战的1000多个日夜。尽管不是在下厂,就是在下厂的路上,只要工作需要、只要有新的技术能学习,只要能将自己负责的项目分析工作从小试到中试再到生产,内心获得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,我还是欣然前往。在常德下厂的日子,既枯燥乏味又充满挑战,充满了“酸”、“甜”、“苦”、“辣”。“酸”,经常下厂的日子,陪伴家人和朋友的时间少了,相对在长沙实验室,工厂里的条件和环境是很简陋的,工厂里气味重、噪音大、实验设备也不太齐全等。“苦”,下厂实验的强度更大,要充分利用在厂里的每一天,加班加点做实验是常态。“辣”,不管酷暑还是寒冬,每天往返于宿舍和工厂两点一线,个人精神状态比较紧绷。但是做实验的日子还是收获了许多“甜”,是通过不懈努力实验终于获得成功后的欣喜感;是充实自己超越自己的满足感;是看着自己的项目不断推进到落地的成就感;是团队齐心协力、迎难而上、勇攀高峰的使命感。作为党员,我始终牢记:越是艰苦的环境,越要冲锋在前。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,科研工作者的幸福,就藏在那一次次失败后的突破中,在团队协作的默契里,在项目落地的喜悦间。这,就是我们的使命与荣光。
公司的蓬勃发展,离不开每一名员工的倾心付出。“不积跬步,无以致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”海利恰似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,而每一位员工则是汇聚成河的涓涓支流。只有员工快速成长,拼搏奋进,海利这条大河才会波澜壮阔,奔涌向前,创造出无限可能。在以后的道路上我将保持积极的心态,秉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,继续书写我在海利的奋斗故事。我衷心期待与企业并肩同行,共同成长,坚信海利定能紧跟时代步伐,凭借全体海利人的智慧与汗水,铸就更为辉煌的明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