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迎接集团公司第六次党代会胜利召开,研究院党委精心策划推出“让党旗在一线飘扬”系列故事专栏,通过讲述身边党员扎根基层、攻坚克难的感人事迹,生动展现党员的政治本色和工匠精神,激励广大干部职工以优异成绩向集团公司党代会献礼。
科研创新的“守护人”
科技创新部 谭可
清晨八点半,综合大楼的门禁记录总会准时响起“滴”的一声。这个来得还早的中年人,是研究院科创部谭可。深蓝色或者黑色口袋里永远揣着三样东西:缠着胶布的U盘、用皮筋捆着的票据夹、记满待办事项的便签本。在科研平台的岗位上,他像精密仪器里的润滑剂,让科技创新的齿轮运转得更加顺畅。
经费管理的“铁算盘”。每年研究院要与分子公司签订8-10项技术开发(委托)合同,从科研计划的建议、科研计划立项、到科研计划任务,直到形成最后的技术开发合同,每一步都是谭可和他亲密无间的战友一起奋斗的结果。每年技术合同给集团所带来的“节税”效应明显,也弥补了我院缺失的在技术合同登记上这个关键步骤,规范了合同的管理和执行,与国家的宏观政策中的“鼓励科技成果转化、鼓励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”不谋而合。
知产管理的“先锋官”。自从我国1984年开始出现专利法,再到我研究院1986年开始申请第一篇专利申请,直到今天累计申请专利525件,累计授权286件,其中有2件日本和1件美国专利。这些成果的取得来之不易,当年的“小谭”也转变成了别人口中的“老谭”,虽然有时候很辛苦,但是觉得值得,能为研发人员开辟更广阔的道路,能看到每位研发人员身上孜孜不倦的精神,进而让研究院越来越好,这是我们研究院人的一致心愿。
政策传达的“信号塔”。在研究院的OA系统里,老谭的备忘录总是挤满便签。国家社科基金申报截止前,他会用绿纸贴提醒“青年学者注意学科代码变更”;省重点实验室年报提交期,则换成黄纸标注“设备清单新增序列号要求”。青年科研人员手机里都存着他的“节日祝福”:“小刘,看到新出台的成果转化税收优惠,记得看看你去年那篇专利!”“周老师,儿童节快乐!顺便提醒您联合申报项目的合作协议最迟明天归档。”
钱学森语录:“科技管理工作不是浇花,而是培土。”
下班铃响起,他依旧保持着二十年如一日的习惯:逐个检查户室门窗,顺手关掉走廊里接触不良的照明开关。那些被他拭去灰尘的仪器,在暮色中静静闪烁着微光,如同无数个平凡岗位上默默发亮的科研守护者。